清代有没有官员铜像?
清代没有官员铜像,只存在雕像。在清代,铜像只用在一些牌位以及钱币上面。但是并不是没有铜像文化,铜像文化在明代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潮,一直到清代,铜像文化依旧在发展之中。
铜像文化在明代达到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而到明清时,铜像文化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铜像的材质由青铜改为生铜。生铜铸造方便,原料易得,成本较低。因而铜像大量出现,并普及于城乡各处,形成了铜像文化的再一次高潮。从铜像的表现风格看,铜像更形象生动,注重真实。如陈一松像,头戴幞头,手拂长须,长衫,神态安详。像后篆书《先贤陈一松先生像赞》:“陈一松先生,字竹北,鄞人也,生而眉棱秀结,性不茹荤,及长,即弃去肉食,惟饮茗水,终身不辍。”
除了个人造像外,还有一种铜质的牌位。这种牌位分木质牌位与青铜牌位,牌位用黄蜡笺书写上神佛名讳、阴事、逝者名讳、生卒年月日、亡故年月日、嗣后祀奉的姓名、地址、年月日,以及供奉者姓名等。这些牌位往往安放在祠庙神像旁边的壁龛内,成为宗教祭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表明逝者与宗教、家族的联系。铜像与青铜牌位在明代被大量创造而出,一方面说明明代铜像文化发展的盛况空前,另一方面说明铜像文化开始渗入民间社会,并广泛用于人们的祭祀活动中,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