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纂刻作品?
传统意义上的金石学,除了搜辑、考释金石文字、鉴别金石时代真伪外,还要搜集和研究古器物上的字体与图案的刻工技法,称为“治迹之学”,也就是“金石之刻工”,简称为“治迹”,或写作“金石”。这种技法被称为“刻”或“刻技”,简称“刻”,从事其业者称之“篆刻家”。清代篆刻名家丁敬著有《篆刻九要》,汪启淑《水曹清暇录》称为《篆刻十三则》,清初朱屹观在《篆刻十二宜记》中记述了篆刻的十二大方法。
由于历代书法家和画家等喜爱镌刻书、画于石上,作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分,称为“篆石”或“刻石”,后来才将这类刻石成为“刻碑”或“碑”,将镌刻者称为“碑工”或“书匠”,把篆碑称为“碑学”。篆刻是刻碑之余事,但篆刻兴起并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
刻碑或篆刻,除了书法、绘画等艺术内容外,还反映了雕刻艺术,也反映了古代刻工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刻碑是艺术化的镌刻,篆刻则是集书法、绘画与镌刻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
篆刻是从“刻石”发展起来的专门艺术,它又与书法、绘画有密切关系,它以笔画、章法、书法为基础,以刀法为表现技法,用刀来表现出书法的笔墨情趣和绘画的笔墨趣味。篆刻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具有书画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具有雕刻的工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