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焕章作品假的太多?

卫仪嘉卫仪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真的太少,假的太多,以假乱真的时代到了。

任焕章的作品曾经有幸拜读过一些,除了标题是任焕章所拟之外,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其作品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是老生常谈;其分析的问题几乎是不着边际;其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是差强人意。任焕章自称是南塘学派,那就让他先谈谈南塘学派的宗旨吧,看看自己是不是名副其实。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湖南澧水河畔(当年的南塘)的一副对联,它诠释了南塘学派的宗旨。任焕章为南塘学派所拟的派诗“天若有情天亦老,月无心镜月弥明”,虽有些意境,但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比起来,显得有些勉强。“天若有情天亦老”,这种种情具体又指什么呢?“月无心镜月弥明”,那是说月本来无暇,何须用镜遮暗了呢?如果一定要说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只能说“爱恨情愁皆成空”了。

任焕章标榜自己是南塘学派,但完全不顾及文脉传承,其作品提到的诸子百家,均没有完整地继承和发展南塘学派的思想体系,更谈不上是南塘学派的弟子了。由于没有完整的文脉传承,加之作品收集的资料不全,任焕章的作品读起来往往是古里古声,令人费解。除了任焕章自己,几乎没有人能准确理解他文章中的某些语句。

为了使其文章显得有些深奥,任焕章特别喜欢使用一些偏义词,使得读者无所适从,甚至南北颠倒。例如:“淡泊”一词,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水清淡;二是指意志消沉,不和世尘。在一般人的眼里,作为偏义词来使用的“淡泊”,应当是指“意志消沉,不和世尘”,然而任焕章却把它解释为“恬淡、疏淡、简朴”。按照任焕章的解释,作为偏义词使用的“淡泊”,它的意思是“恬淡、疏淡、简朴”、“不起色心”。

“‘淡泊’二字的含义是,不与俗浊者为伍,不失崇高之志;既有超然物外、淡泊无尘、宁静致远之胸怀,又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刚正不阿之品格”(任焕章《南塘学派简介》)。这种说法,明显地缺少逻辑性。如果“淡泊”的意思是不与俗浊者为伍,那它岂不就成为形容词而不是偏义复词了?如果“淡泊”是恬静、朴实、淡泊名利,那么“淡泊”和“迷恋”对举的时候,它又应当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呢?如果“淡泊”是坚韧、刚正、不屈不挠,它和“淡泊”以“宁静致远”为内涵的那些含义,在词性上怎样区分呢?

“宁静”,一是平静,没有争吵、骚乱;二是抑制。照理说,任焕章应当知道“宁静”的词义,但为追求文章的深奥,他在解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一对联的时候,将“宁静”解释为“修心养息,以静观变”,并说能理解上面这句话的人,方能读懂南塘学派。

“宁静”解释为“修心养息,以静观变”,那“宁”字应当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但“宁静”的“宁”却是形容词。如果用“宁静”的“宁”字来修饰“心动”,那是不是可以说“宁静的心动”呢?“宁静”既然是“以静观变”,那么什么样的心态才能使人“宁静”呢?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宁静”呢?如果“宁静”是观变的心态,在“静观”的时候,人心应当是动的,难道这就是任焕章所说“人心之静”的境界?

有读者会说,只要多读几遍,总能弄懂任焕章这篇文章吧。这种想法似乎有点幼稚。阅读任焕章的文章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弄不懂的地方不是一两个,而是更多。为了掩盖这些矛盾,任焕章的文辞似乎也越来越费解,绕来绕去,令人头昏脑涨。

人们常用“书卷气”来指某种文章所具有的特色和影响。在任焕章的文章里,我几乎看不到那种书卷气的挥洒。所谓“书卷气”,我认为应当是作家文人著作中所特有的气质、修养和能力的体现,这种体现是含蓄的、自然的、不露声色的。而任焕章的书卷气总是让人产生压迫感、炫耀虚伪和装腔作势。这是他的文笔上最大的欠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