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玉怎么看?

巩思荧巩思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以潘序子的角度,从玉的内容入手,写作者由于不爱念书,为逃避课业,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关于玉的故事,并从中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体会了其中的真、善、美。

在我国的古代,人们就把玉作为吉祥、善良、正义、崇高的象征,并用玉来比喻美好、纯洁、仁、智慧。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君子比玉为美德”的说法。而潘序子也正是这种懂玉、爱玉、藏玉、鉴赏玉的“雅士”,从玉中他看到了人的性格和精神。如《玉龙魂》中的主人公由于从小不受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嘲笑,使得它在性格上孤僻、易怒、脆弱、爱幻想,潘序子说:“我看得出了这些玉龙身上的性情。”

从《渔翁捕龙的神话传说》中,我们看到了渔翁的辛勤、坚韧不拔的高贵品质,同时也看到了龙身上所蕴涵的原始信仰中的神秘、善良,虽为畜生类,却不受驯服。

从《周处的卧牛》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原先的顽劣,在经历几次挫折后,终于叹出“人无刚骨,安身立名”,“骨气”的高洁品质,从此发愤图强,终于成了一代豪杰。

在《良玉不琢》这个故事中,一块本来普通的玉,由于“良工锤炼,刻镂而成”,“得异气而灵通”,终成为“携之则气散,佩之则神澄”的优秀作品,而成就了“君子之德”,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匠心独运的匠师们的赞美。

在《死玉和活玉》中,我们看到了一块普通的玉由于被人长期佩戴,受到了人的体温和气息的影响,而有了新的内涵,成了“通灵宝玉”,而“活玉”由于久置不使人戴,失去了人的体温气息,而变得没有生命力,成了死玉。

在以《为玉捉妖》这个故事中,我们的主人公由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在玉身上看到了人的性情和魂魄,看到仁、智、情,看到了生命。正如作者所说;没有经过人为功夫的玉,是死玉,它没有自己的性情。要使一块顽石点头,要使它有生命,就要用血泪、智慧和勤奋去磨它,要“刻雕刻雕”,“镂镂闪闪”,“烹煮烹煮”,使它成一件活的艺术品,人戴上后,美人和其相守,也就带了一点妖气,便有了灵性。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潘序子眼中,玉是经过人加工的,是有心灵的,是人与物情感的交流,而不是迷信的图腾崇拜和迷信神化的东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