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水泥厂吗?

伍承伍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的水泥工业始于19世纪末,1907年,美国人在南京筹建江南水泥厂,因其生产的水泥质量好,国内称“花牌”水泥。随后,上海、青岛、济南、常州、武汉等地也纷纷兴建水泥厂,20世纪20年代以后,水泥厂在全国各地如星星之火迅速发展。

“以前,我们不知道有水泥,盖房子都是泥和沙,砖也是泥的,到房子倒了的时候,再把泥铲掉。”86岁的老工人孙德兴说。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30年代,济南的泰山庙和大明湖西侧,各有一个水泥厂。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原料,上世纪50年代以后,它更是被誉为“永不沉没的长城”。它使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房屋等建筑坚如磐石,舒适耐用。可谁曾想到,这样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遭遇低谷。

1969年,上海水泥厂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将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职工集体发配到四川广元。时隔10多年,老厂长王玉林还记得那个让他心有不甘的“三线”口号:“坚决、迅速、全面、做好‘三线’建设突击任务。”

“到了四川,才知道是水泥生产。”王玉林调侃自己的“专业”遭到变更。他带领上海水泥厂和其他3个企业的200多号人,在大山里扎了根。从此,上海没有了水泥厂。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一位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在东北考察时提议:现在该建设“新长城”了。这一提议很快得到认可,并写入“六五”计划。可是,已失去昔日辉煌的中国水泥工业,什么时候才能再建“新长城”呢?

那时正是国外水泥工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水泥人抓住了这一机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生产,一举打破了国外水泥对我们的垄断,开始了中国制造的新篇章。

中国水泥工业在1978-1980年的三次技术交流会上,大胆地引进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从此,中国的水泥工业跃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产量不断提高,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七五”期间,中国引进发达国家的水泥生产技术,大胆地采用现代化高科技,对原有的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经贸委和轻工业部把1985年定为“全国建材工业技术进步年”。

“八五”计划开始,中国水泥行业出现盲目发展的状况。1997年,国家经贸委发布文件,严禁新建1000万吨以下的普通水泥厂。1998年,建材工业司发布了《关于加快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十件大事》,提出了调整产业发展的十大政策,我国水泥生产规模出现大幅度下滑,逐步向集团化靠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