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代都有什么银行?

桂友桂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现代的金融银行体系是从清朝末年开始建立的,当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该银行由盛宣怀创办,于1905年6月27日开业,1908年改称“中国商业银行”,1911年改组为中国银行。同时,中国还出现了第一家政府银行——大清银行。宣统三年(1911年)改组为国立银行,以垄断全社会金融而置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此后的数十年间,中国近代的银行相继涌现出如中国农工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煤炭银行、中国储蓄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国货公司等形形色色的银行或金融企业。这些银行有些是因为应经济部门整顿而产生的;有些则是为了应对不同的经济时期而创设的,诸如工业银行、出口银行、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盐业银行、水泥银行、国营工业银行等。但是这些银行大多数寿命很短,不少银行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国现代银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产生、不断衰退、不断产生、不断衰退的循环史。

即使如此,到1924年之时,中国的银行数量已经达到了238家,其中国立银行38家、人民银行73家、商业银行92家、农村银行35家。并且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逐步走上了联合之路,1912年,中国较早的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与另外五家银行联合组建了“联银公司”;1918年,又先后有7家银行联合组建了“中华储蓄银行”;1928年,工、农、商、农四行联合组建“四行联合办事处”;1935年又进而联合组成“四行联合总经理处”。这一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银行联合联社,那就是“民国二十三年全国银行联合基金会”。这几乎是银行业的最高联合形式了。这一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全国第一所大学办的银行——暨南大学银行。但遗憾的是,该银行只存在了短短两年,暨南大学银行于1927年12月27日开业,1929年12月31日歇业。

总之,从1912年至1928年,中国国民政府基本上处于“革命尚未成功”的状态。由于内忧外患,再加上此间先后出现了张作霖、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等割据称雄,中国的金融业也就不可能进入正常的良性循环状态。即使有联合,也是短命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些银行也只能在时局的动荡中苟延残喘,即便是具有高级资质的专家亦不敢涉足其中。

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始拥有了一片固定的领土。至此,中国的国民政府才算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权。而南京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也想和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的那般维持“小朝廷”的状况不一样,他们要建立现代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体系。对财政进行统治,对金融进行管控。而这必然要对原有的银行进行改制,强化其银行的国家性质,也就是准备开始对民营银行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国营化。而这一改制的过程和步骤在1935年前后完成。

在此时期,中国的银行不但有了“行名”,而且还陆续有了英文名称和国籍。当然,有的银行在改组和改制的过程中,其原有的名称还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家新的国家银行——中央银行。它于1928年6月由“大清银行”改组而创建,最初,它只是国家银行的一部分。但在1931年“九一八”后,它开始具有独立职能,成了一家拥有银行一切职能的银行。同时也出现了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恒懋银行。该银行的前身为上海的麦加利银行,于1920年在上海开业,1935年改称“中国宏泰银行” ,1941年以中国资产收回自办,定名为中国商业银行。

到1935年,中国的主要银行都逐渐集中到了南京政府的控制之中。南京政府开始对全国性银行进行国家化改造和集中,以期集中财权和控制财力的分配,强化中央政府的金融统治实力。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整顿后,对中国银行进行了合并,把全国性的银行合并为了四家: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华民族信用银行。此间也成立了第一家地方性银行——山东银行。

至于为什么会将四家银行合并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布局极不均衡。北方经济凋敝,且战乱不已;而南方却相对稳定,国民政府的大多数税收都来源于此。为了稳定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秩序,不得不将银行进行相对集中的合并。

这四家合并后的银行具有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混合性格。它们能够“代表国家负责办理金融事项,并负责统筹全国经济之发展计划”;“办理农村贷款、农业建设事业及合作事业;办理储蓄存款、公用事业、合作事业、农工业事业及民间投资之研究。”

但是,它们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农、建三家银行,一直还保持了商业性经营的特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