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有没有收藏价值?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有聚赌、赌博和斗币的游戏。据史书记载,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就把钱币作为统一的货币使用。到了汉武帝时期,又设立了专管铸造货币的机构——水衡都尉,对青铜原料进行垄断,以保证货币的质量。东汉末年,战争频繁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民间铜器被大量熔化,铸成钱文或雕版,用于制造假钞,使得金钱短缺更趋严重。于是,有人提出用铁来代替铜做货币,遭到了朝廷的禁止。
唐代以后,由于国家财力充实,不再以铸钱为目的控制货币的数量,而是允许民间自由开采铜矿,所铸钱币质量也不断下降。宋金时期,由于金属价格暴涨,政府无力再承担铸钱的费用,一度停止了铸钱,而代之以纸币“交子”。元明以来,制钱工艺越发粗糙,使制钱的价值降低,老百姓用制钱加钢模的方法制作伪钱。清初,因军费开支较大,也曾将旧铜重铸成钱流通。但到乾隆年间,因国库盈余,不再以铸钱为目的,严禁把旧铜料重铸,甚至把私铸的钱币也予以没收销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铜资源十分匮乏,国家对货币原材料的供应实行统购统销制度,1953年建立了北京、沈阳、上海三家特种钢铁厂,专门生产用于制造货币的铅铜合金。同时,规定各生产企业不得向市场出售任何含量的青铜,个人购买必须持有当地人民银行出具的证明。后来,国家对流通中的人民币逐渐进行了更换,旧币退出市场。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内铜资源逐渐丰富起来,人民币的材质也进行了改进,加入更多的贵金属成分,提高了防伪能力和持久耐用性。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发现了一些漏洞,使得伪造人民币的行为时有发生。鉴于此,2004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的,以欺骗方法制作假币或者故意毁损人民币,都要受到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