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的面值是多少人民币?
一元的票面价值即票面面额,在纸币的发行流通过程中,由于市场货币需求的增加,导致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是存款,因此央行为了降低社会的流动性偏好,就会进行货币调控,而调节的手段就是减少或增加各票面面额的发行量。 比如说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增加了5%,那么央行会增加20%的1元钞票印制量,同时减少20%的100元钞票的印制量,以此来达到满足市场流通需求的目的;如果市场出现恐慌,资金大量涌向银行,要求提存,这时央行会追加大额存单等资产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保持货币发行的稳定性、避免通货膨胀。 所以说央行的“印钱”(实际上是将印刷好的钞票调运到各地分支机构和清算中心)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各个面值的印刷费用是不同的,比如100元人民币的成本就高于1元人民币的成本。所以从成本的角度来说,1元钱其实就等于0.4307元的实际购买力。
当然,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本身是有其内在价值的,也就是说如果货币本身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是不变的,不管是否处于通缩状态。例如,以前的一块钱能买两个包子,现在也能买两个包子,尽管物价已经下跌了,但是两包子的购买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你花一块钱就能买得到这两个包子,而在过去你就能用一块钱买到三四个包子。 不过,这里提到的货币的内在价值并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元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后者只是我们的主观感觉而已,如,我们觉得过去的一块钱值多,而现在的一块钱值少,这种“感觉”是正确的,因为通货紧缩的确发生了,但是这里的“值多少”其实就是指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而言的。前者受制于后者,但不会完全相同。 因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会受到通胀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而所谓“货币的内在价值”则不受通胀影响。换句话说,只要不发生通胀,哪怕一直通缩,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会不断下降,但货币的“内在价值”则会一直维持不变。在通缩的情况下,我们要想通过多花钱来使自己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恢复原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钱不管怎么花都会随着收入的减少而损失一部分“实际购买力”。但我们却可以利用货币的“内向价值”来获得某些好处,比如,通缩发生时,我们不用为节约开支去刻意减少消费,因为货币的“内向价值”并不存在,而是我们把钱花在刀刃上并适时调整支出计划就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