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有多少人?

景钊景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知乎这个平台,一直比较关注关于“书法”的话题和问答,看到不少朋友从各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书法工作者,也想说说自己对“书法圈子”的一些认识。 虽然一直从事文字工作,但接触书法却是从高中时代开始。直到现在,仍然记得当时学习硬笔字时的情形,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所谓的“书法圈子”——教室里贴满了同学们的书法作品,黑板的报头写起来得心应手;周末的时候,同学们也会一起交流最近的学习心得,推荐好的字帖……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我至今难忘,而那时的我,也的确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练字上。

真正开始接触传统毛笔书法,是在大学年代。还记得当时学的是颜真卿的《勤礼碑》和欧阳询的《九成宫》。这两本帖,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了,直到现在,我都还会常常拿出临摩。

因为喜欢,因此大学时期除了正常的书画创作外,还曾在学校创办过书画社,组织社团成员一起学习、研究书法。后来毕业工作后,也曾先后担任多家企业的艺术总监,继续着自己的“书法情结”。 所以说到“书法圈子”,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一名“老江湖”了。现在回顾过去,可以说自己对“书法圈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四个字——“师友之道”!什么是师友之道呢?也就是你在你的学习道路上有什么师傅和朋友,以及他们对你影响和作用。我觉得我的师友之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讲述——

第一个阶段是我刚踏入社会到成家立业这段时光,也可以叫做迷茫期。因为我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虽然一直在坚持练习书法,但也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的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道今后的路该如何走。记得那时每遇到困惑时,总会去翻阅古人留下的书札,例如《兰亭序》《圣教序》等,从里面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现在的毛笔字反而写得更加圆润些(当然这也跟本人的性格有关)。因为圆融的字形,给人温馨、和谐的感觉,不就像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那样吗?所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或许我们真的应该试着像古人那样求道,而不是追名逐利。 第二个阶段在我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师长——刘正良先生和顾亚龙先生。

刘正良先生是苏州人,当代著名书法家,尤以隶书见长。我曾有幸随同先生学习两年,受益匪而且深。记得先生曾经告诉我,学写字要先学做人,只有人品端正、素质过硬,才能写好字。他还常引用《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我凡事要静下心来,用心去做,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同时,先生还常常鼓励我要多交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大家一起探讨,互相激励,才能不断进步。我在工作中,经常组织青年书法家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顾亚龙老师,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我初识顾老师,是因为他的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览并荣获银奖。记得当时和顾老师交流学习,他提到自己在创作中往往不拘泥于成法,而是努力追求创新,因为时代需要这样的变化。但同时他也提醒我,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不注重基本功,那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另外,顾老师说,其实他的字,是向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学习的,并建议我有空可以读一读《古文观止》。是的,我记住了,并一直在践行着。

以上仅仅是我人生中的两个小片段,却足以让我受用终生。因为他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字,还教会我如何做人。所以师友之间,不应该是相互质疑,而是彼此鼓励和引领。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圈子的形成都有其必然的理由。正如我们读书时,有同学圈子、有同事圈子,甚至还有“老乡圈子”……总之,因为有这些圈子的存在,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和朋友。同样,书法作为我们的兴趣和爱好的确值得称赞。但更需要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不停地写下相同的笔画,组成相同的形式,最终得到相同的字体——这种重复性,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又或者,我们是否在重复性中迷失了自己?希望我们能时刻记住,我们是为了书写而存在,而非为了重复性而活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