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全身松花满色几率?

宦璇春宦璇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几率说大了没有意义,因为不可能用数值量化。所以,只能说在一定的概率范围里。 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松花”和“色”。

A货翡翠原石,在外皮与内皮之间有一层风化皮(或称雾)。这层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翡翠内部结晶的增大、颗粒间的胶结越来越紧密,而变得越来越薄。当表面风化的物质被清理后,我们可以看到雾之下的晶体,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都有很大的变化。

一般来说,一块完整的原石,其表面的风化物质都被清除后,可见到颜色有三种:

1. 翠绿色(阳绿):这是翡翠中最为珍贵的色调之一;

2. 浅绿色(晴底):这类色彩相对比较少见,但往往很漂亮;

3. 无色透明或半透明:这类品种一般比较清透,水头好,而且往往种质也不错。 当看到一块原石有以上三种颜色的部分时,我们就可以说这块石头的颜色是“满色”的。 但是,当原石的绿色分布是团块状时,往往存在颜色集中,而中间又有空白的情况,这时就不能认为颜色是“满色”的了。 知道了什么是“满色”,接下去就该谈谈它的机率问题了。

从多年探索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满色”出现的机率大概是在5%左右。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如果遇到了特殊的外皮结构和生成环境,那“满色”的机率就会大一些。比如,当外皮的风化非常充分,使得翡翠的原生结构得以完全暴露,那么“满色”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若原生结构受到破坏,则出现“满色”的机会就小。 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什么“满色”的概率高还是低。具体的问题还得具具体情况分析。 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恐怕您最想知道的还是“怎么看”吧!既然这样,我就直说了——我不赞成“以形定色”或者“以色定色”的做法。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很容易出错。 为什么会容易出错呢?道理很简单,毕竟人的眼睛是“像素眼”,它是不可能像数码相机一样,记录真实的色的(这里说的色只是指色彩,并不是色度)。何况人在仔细观察的时候,还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会觉得某个绿色的“灰度”是高是低,都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准备了四张图,分别展示了不同种质的石头,而它们的外形都是标准的“蛋形”。请您仔细看看,如果您是行内人,肯定会认同我的看法。 如果不是行内人,看完上面4张图片后,您估计会选择其中一张,认为它就是“蛋形”中最接近“满色”的吧!(注意,请不要选择第一张,虽然它可以算是“蛋形”,且带有绿色,但它不是“满色”哈!) 其实,当您第一眼看到一块原石时,也应该尽量保持理性,不要因为它的外表吸引你,你就盲目地认为它的颜色也是“满色”。 “以貌取石”是会出错的! 为了避免出现错判,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必须做到两点:

1. 尽量多观察,而不是只看一点点。因为只有多观察,才能尽量消除因主观因素带来的错觉。

2. 一定要仔细观察,而不是看都不看,就直接下结论。只有仔细观察,我们才能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细节:无论我们看到的是什么颜色,我们都不要忘了“有色玻璃”这一参考系。因为我们看到的颜色,很可能是经过一次或两次透光的。也就是说这些颜色都是“染过色”的,我们得把它去除,才能看到原始的颜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