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法作品?

束皓宇束皓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收藏了不少的《心经》版本,也写过一些关于《心经》小文章。 这里推荐一下: 在知乎的《心经》相关问答中,我的答案应该是最长的了!(^_^) 一篇短文: 从敦煌石窟里读到的《心经》 最简单最省事的翻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得无证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从敦煌石窟里读到的《心经》 “观世音菩萨”是唐初时对观音的通称,隋代以前称“观世音”或“观世自在菩萨”(注1)。 “般若”是梵语, 音译为“波若”“钵罗若”,意译作“智慧”、“善慧” (注2)。此处的“波罗蜜多”为梵文Prajña-pāramitā之略称为, 即“智度”之意。 “行深”为形容词,形容修习菩萨行的功夫已深,故能直下深入于般若波罗蜜多。 “五蕴皆空”中的“五蕴”是佛教用语(Vinaya ka?la),指人的五种境界:色界,受界,想界,行界,识界。 “空”是指四大皆空、五蕴皆空; 四大为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种元素,而五蕴则可分为色蕴和受蕴、想蕴与行蕴、识蕴等七种心所法。 这四种元素没有实体性,是因缘和合而生之法,因而是空的。 而这七种心所法也是空的,所以叫五蕴皆“空”。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心经》的核心思想——五蕴皆空。

在唐代以前的经文里,“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后面的句子都是直接写到的“色即是空”等等,到了唐代时,这句的原文被省略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十六个字,这样就把前后两个偈子给连在了一起,形成了现在常见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形式。 关于这个变化的过程,陈望衡先生的《佛经通俗读本·〈心经〉讲读》里有详细的考证过程,可以参考: 《心经》原本有六百五十字,流传下来的多是二百六十个字的本子。这是根据南朝梁代高僧法盛编著的《诸经要集》卷十四所载的本子,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一个本子。 这个本子的产生大约是在公元570年左右。 此后,许多著名僧人纷纷撰写注释来解释它的含义。这些注释大都以法盛原本文字为基础,进行增补删节而成。因此,我们可以说260个字的本子就是依据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本子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较著名的僧人有隋代的智通、唐代的慧净、神秀以及善威、惠静等人。但最负盛名且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的二位弟子,神秀和惠能。 神秀主要活动在武则天时期,他主张渐悟说。他的弟子有善威、惠静及道宗等人,都著有《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论》,简称《般若经论》,后人将这部著作收人在《大唐内典录》里。其中《般若经论疏》和《般若心经颂》最为流行,后世称之为《观音经疏》 和《观音颂》。神秀死后,他的学说渐渐失去生命力,最终消亡。 但是,神秀的弟子善威,他的《般若颂》却流传下来并一直影响到宋朝。宋代大儒朱熹就曾在自己编撰的《楚辞后语》中指出善威的《般若颂》是“今传者皆以神会为之,然其体势实出善威。盖唐末宋初人多习此,今《华严经》中颂文往往如此耳。”可见善威的《般若颂》的影响之大。 陈望衡指出:“这一版本的《心经》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成为后代各版《心经》的基础,原因恐怕就在于它比原来的《心经》更通俗易懂些吧。” 以上。 希望有帮助:)

优质答主

我收藏过好几本,有一本是2013年去西安参加一个佛教书法大赛的时候买的,当时有好多作品。不过现在都被我送人了,只留了一本在书架上,还有一本被一位朋友拿走了(这位朋友是虔诚的佛教徒) 我的这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平所书的,用行书写成的,字体不是很大,大约5cm*6cm的样子吧。

我是从网上看到这本书的,然后打电话咨询了下,就去买了。因为那时候我在新疆上大学,家里离陕西比较远,所以不能直接过去取。于是就通过快递发过来的。

我记得那本书里还夹着一张作者写的字,好像是“佛光普照”还是什么的,具体的记不住了,反正挺好看的就是了 我觉得这种字帖买回来还是要好好放一放的,可以放在书架上当装饰品,也可以拿出来学习,挺好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